那位14年前回乡养鱼的大学生,现在怎样了?

发表时间:2022-03-21 11:32

图片


2016年,一篇名为《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推文刷爆朋友圈,让“逃离北上广”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话题,引发出一场“现象级”讨论。


从此,争论从未停止过,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装不下灵魂,成了新一代人的两难选择题。人们在“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两种思潮中反复拉扯,找不到出口和答案。


图片

广州


2021年全国及各省人口数据出炉后,答案的天平似乎在向“逃离北上广”的一边倾斜,“逃离”真实在发生。安徽省统计局表示,2020年人口普查时,安徽人口回流2万人,2021年增加到9.7万人,对常住人口增长贡献率由18%大幅上升为97%,人口回流的趋势十分瞩目。


实际上,人口回流的现象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出现,并且持续存在,只不过之前的人口回流规模远远小于人口流出规模,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其他城市的产业升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推进,原先人口流出大省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大大提升,人口回流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低线城市或自己的家乡发展。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增长19%。同时,1900多万返乡留乡人员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来,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三类人员成了返乡创业潮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对照当下大学生严峻的就业现状:据官方媒体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就业环境不佳和留学生回流,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和压力日益白热化……


与其在“北上广深”极度内卷,急流勇退,返乡下乡未尝不是一条新的出路。


再看看,较早一批返乡的大学生,如今发展得怎么样了呢?


在海南采风路途中,我们偶遇到一位85后大学生村官阿辉,或许通过他,我们能得到一些答案。提到大学生村官这个名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可能比较“伟光正”,新闻里常看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事迹,而我们遇到的这位,有些不太一样。


图片

文昌万亩鱼塘


跟随着阿辉的步伐,我们走进了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万亩鱼塘,一方方水镜从脚下依次铺开,延伸至天际,构成天地间的一盘大棋。“棋局”之上有文昌人几十年的耕耘,也有正在开启的人生。阿辉的回乡故事就从这方鱼塘开始。


那片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图片


阿辉08年毕业于四川的一所大学,就其所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去一二线城市会相对较好就业。然而,他选择了回到家乡——文昌。


说起文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昌鸡。其实,文昌不止有鸡,还有罗非鱼。

文昌是海南省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4%,养殖产量占全省总量46%。2019年荣获“中国罗非鱼之乡”称号,同时还是 “国家级出口罗非鱼质量安全示范区”,辖区出口备案养殖基地占海南省四分之三以上。


图片

刚收获的罗非鱼


阿辉所在的潭牛镇,是文昌罗非鱼的主要养殖基地之一。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鱼,阿辉家也不例外,在他大学毕业前,家中的养殖面积就已小有规模。回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投入本地的罗非鱼产业中,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所以,关于回乡发展的决定,阿辉没有想太多,似乎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文昌养殖罗非鱼以精养鱼塘为主,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阿辉的父亲从90年代开始养殖,主要以居民家庭式经营为主,采用混养模式,同时饲养罗非鱼、草鱼、鲤鱼等多个品种,池塘面积也不大,售卖方式不固定,需养殖户直接与市场、加工厂或零售商对接,规模小,盈利不稳定。

但很快就迎来了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引进多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熟练的养殖技术,我国的罗非鱼的产量从1990年的10.6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86.7万吨,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2%。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一直是世界上罗非鱼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最高时达到了全球产量的49%(2000年)。


随后,资本的到来一举改变了原有的分散式经营模式。一些浙江的公司来到文昌投资设立综合性公司、饲料厂、加工厂等,从金融、育苗、饲料、捕捞、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要专心养鱼,形成“公司+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这种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的成本投入和风险负担,在2000年至2012年间,文昌罗非鱼养殖产业进入发展高峰期,形成大规模鱼塘养殖,产业迅速壮大。


图片

大规模养殖


发展至今,文昌罗非鱼产业链已比较完整,包括产业上游的种苗研究培育、成鱼养殖,产业下游成鱼捕捞、运输、加工和销售环节以及产业相关饲料供应、鱼药和罗非鱼中介、协会等相关支持体系,一应俱全。


企堆村是潭牛镇的第二大村,人口有3000人左右,包括阿辉在内,村委共有8人。村干部带着农户,承包了130亩的鱼塘,一年在鱼塘养两季罗非鱼,一亩鱼塘一季平均能生产七千至八千斤,那么,每年企堆村的罗非鱼总产量能达到200万斤左右。


一斤罗非鱼4块多钱,差不多有0.7-0.8元的利润空间。如此算下来,村干部带着大家年创收不下百万。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更实打实地丰满了当地乡亲们的钱袋子。


图片

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这样一个产业链完整,产业已经相对成熟的地区当村官,似乎有点坐享其成的味道。其实并不是,阿辉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尽管在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公司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专心养鱼,但鱼塘养殖本身也并非一件易事。

除了一亩鱼塘1200元的租金之外,光用电的电费,每个月也要2百块左右。况且,一条龙服务也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公司提供的设备(发电机、供氧设备、投喂设备等)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使用效果,农户还需自行购置设备,单个鱼塘的一整套设备配置下来,至少上万费用,建设好之后,还有设备维修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图片

水花飞溅之处有一台鱼塘增氧设备


最为困扰村民们的是机电设备的腐蚀问题,造价昂贵的设备由于长期浸在水中或沉在塘底使用,没过多久就被腐蚀坏了,维护更新的费用极高,又苦于无解决之法。


这时候,大学生村官懂技术的优势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阿辉运用机电专业所学知识技能,亲自动手改良机电设备,加强其防腐防蚀性能,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仅节约了维修成本,也大幅降低了设备更换频率。


在鱼塘的初期建设的挖坑、电线、电路、电线杆、水泵上,村干部带头引入了不少技术,使鱼塘建设更为科学和现代化。


在对鱼类流行性疾病的防治问题上,阿辉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和重视,保护水质、定期撒药消毒方面做得很到位,并且和鱼药店保持密切合作,一旦出现范围性的鱼死亡,即会将鱼尸体及时送店解剖化验,以防出现鱼群大面积死亡。这也是抓住了养鱼技术上的一个关键点。


图片

鱼塘管理有效,收成不错


另外,相较于普通村民,大学生村官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技和智能化设备,既能替代部分人力劳动,还大大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


断电问题一直是养殖户的一大痛点,在供氧高峰时期,一旦断电,短短几个小时,数万斤的罗非鱼就有可能因为缺氧而死亡,损失惨重。人工监控不仅人力耗费巨大,效果也并不好。


自从村干部采用了手机APP实时监控,时刻监控鱼塘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断电,手机上的警报设备就会发出实时提醒,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损失。


当然,作为村干部,阿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能力,那就是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和对法律知识的涉猎和研究。


村民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政府文件的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读懂政策,掌握风向,并将信息通俗易懂地传达给村民,做出一致的正确决策,是一项高超的艺术。


而村民在与公司、与外界的合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常来请教这位大学生村官,其中为数较多的是法律相关的问题。阿辉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村里的“法律顾问”。


图片

谈笑风生的阿辉(右)


纵观种种,罗非鱼之所以能排除万难,成为文昌当地的一张名片,与村干部的技术带动和思想决策不无关系。


扎根的支点

图片


如今,已是回乡的第14个年头,阿辉回看讲着一口流利海南话的四川妻子,不无感慨,当初差点因为她离开文昌,最终也是因为她留在了文昌。


这位默默相伴的爱人是地道的川妹子,两人相识于大学,恋爱多年后,不远千里跟随他来到文昌,没想到起初迎接她的是阿辉父母对两人婚事的反对。当时,年轻气盛的阿辉放下狠话,要是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不回文昌了。当然,狠话并不能解决问题,最终是爱人的真诚和付出感动了家长。爱人凭借超强的语言天赋快速学会了当地方言,取得父母认可的同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如今,爱人已成为孩子的妈妈,当地一所学校的人民教师,也是阿辉在文昌扎根的一个支点。


虽然在婚事上有过不愉快,但家庭对他的支持,阿辉从不敢否认,如果不是父母积累下的养殖基业,他不可能回乡发展得如此顺利。家人也曾全力支持他创业办加工厂,最终赔了几百万。失败的经历并未影响家庭对他的信任,问及是否还有再创业的打算时,阿辉仍有自信地说,已经积累了经验,有机会还会再尝试。


作为一个过来人,他还想对大学生村官以及有打算回乡发展的人说,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回乡发展的人群扫去了很多障碍,如今的乡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开启返乡创业政策的源头,之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政策加码,条条政策直指返乡创业,农村的创业就业环境持续改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多,接下来的几年同样值得期待。


图片

近年来返乡创业政策一览


伴侣的付出,家庭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是阿辉在乡村扎根的三个重要支点,它们构成了最为稳固的三角形,在「回不去的故乡和进不去的城」之间划出一方天地,让我们看到了别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观念开始转变,学习和奋斗不是为了逃离贫苦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脱离贫苦。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