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产业,中国经济的第四驾马车!

发表时间:2022-03-21 10:08

图片


疫情的持续蔓延,让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陷入低迷,各国的经济重启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也让“出口”压力骤增。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传统经济“三驾马车”之外,中国经济急需找到第四辆马车!通过各地的走访调研,在内循环持续加码下,“小城大产业”或许是当前与未来的破圈之法!

小城大产业即:根据自身条件的现有优势(包括人、地理、历史文化、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承接适宜的产业转移,同时培育和壮大形成自身的支柱产业,从而壮大地方经济,带动自身的整体发展。

图片

山西清徐,醋产业


那为何说需要小城大产业这样的发展路子,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先看经济:2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今年GDP总量突破100万亿,然而也出现了地区差距拉大、社会债务过高、房价过高等问题。我国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国,所以上半场我国发展基本以经济增长优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解决工业化、人口进程问题,进而消除贫困问题,当前大城市便是十多年来依靠产业叠加和经济持续吸引廉价劳动力成型的。

同时在上半场中:

一方面,经济结构在市场作用下发生变化,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转移,占比减少,但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人口规模也会趋于稳定。可当前,经济和人口比重持续向几个大的城市群尤其是东部沿海片区倾斜,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两级矛盾继续尖锐。

另一方面,地产扩张,钢筋水泥大量进口;能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也大量进口,再加上原有的外贸型制造业,导致中国对全球市场的依赖度偏高

再看人口: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但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即农村户籍人口占54.6%;也就是说最近20年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与城镇化快步扩张,但今天农村实际人口依然还有7.7亿,这其实反映了我国当前发展的根本仍在农村或者说农民,农民问题也是三农、城乡统筹、地区协调、共同富裕等根本所在。


图片

当前目标已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而转变


目前,中国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达到一定水平,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追求也已转变。所以无论是外部压力还是内部环境,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都已转变:

对内,我国整体和局部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继续走“大国大城”至铁锈化,让众多空心化和边缘化的小城市、乡镇和村庄日益凋敝贫穷,还是走去中心化、平衡宜居的模式?

对外,是继续在外循环上受制于人,还是刺激内循环,发展壮大自身内部实体经济降低外部波动影响?

资源供给矛盾和风险成本嫁接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新中国历史上动员过三次让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和一次下岗运动,这也表明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实际才是抗风险的托底盘。那试问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把大都市市民疏解到小城乡镇,不靠行政压力,靠市场和利益的驱动,大城市居民和新市民如何自觉自愿地进行“新的上山下乡”,实现共同富裕?

人跟产业走,经济发展又循环吸引人,其它配套资源也会跟着流动,所以发展众多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经济才是对的路子,这也是近年“内循环”概念和政策越来越被重视并已被提到首要位置的原因。

为何说是“小城大产业”的路子?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国地域纵深非常大,各地的原始生产要素差距甚远,需要因地制宜。


图片

数据来源:2021中国统计年鉴


那怎么走“小城大产业”的路子呢?

看两个例子:

柳州螺蛳粉

柳州原本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螺蛳粉本是柳州本地的风味小吃,经济体量价值远比柳州的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小。但随着李子柒的短视频爆火,不少全国各地的吃货,坐飞机搭高铁来柳州只为吃一碗正宗的螺蛳粉,一座重工业城市居然被吃货们带向旅游城市。

近年,柳州螺蛳粉产业迅速崛起。2021年前三季度,袋装柳州螺蛳粉实现销售收入112.23亿元,增长45.7%;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05亿元,增长7.7%;实体店营业收入154亿元,增长72.8%。

“小米粉”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产业”,还带动了相关养殖、种植、加工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今,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已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带动了5500多户贫困户、约2.8万人实现脱贫致富。即便这两年疫情,柳州螺蛳粉产业也依然高速逆势而上。

桐庐快递产业

“水碧山青画不如”的桐庐本是一个旅游胜地,因走出了“三通一达”的创始人而擦亮了“中国民营快递之乡”的招牌。


图片

桐庐快递产业


前,桐庐快递关联产业企业超过186家,自2020年快递回归攻坚战打响以来,招商引资的关联产业项目超64个,引资额超过322亿,其中10亿以上项目有14个。


桐庐如今181个行政村村村通快递,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真正让农村“活起来”。多年的“快递回归战略”与比邻杭州的区位优势也让桐庐的数字经济产业腾飞,这也加速了桐庐的文化、旅游休闲、金融、健康、时尚制造业与高端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周边分水镇、横村镇、江南镇等小城镇经济也活跃起来。

图片

数据来源:桐庐统计局


类似柳州螺蛳粉、桐庐快递特色产业的“小城大产业”不胜枚举。

另外,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小城镇,交通枢纽中心(车站)都在城区,依托交通网,它们呈“点(中心城市)、圈(都市圈)、群(城市群)、轴(交通线路)、带(沿交通线路分布的工业和城镇地带,和‘点’‘群’之间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城镇密集分布的城镇带)”的空间分布。


中国有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38741个乡镇级行政区,它们的发展也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未来也会承担不同的职能分工。如果把人口规模在3万或5万以上的上万个最具潜力的小城镇培养成小城市群体,那“内循环”的速度和整体抗风险能力将是质变的。

而且,通过观察比较这些地方性产业,我们发现它们往往具备浓厚的地方特性,如地理、水文气候、文化历史等。这样对发展也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投入成本更低,但经济产出效益更好;另一个就是能避免灾害性的开发,更能起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作用,当地人也能更好地保留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从而对文化起到保护作用。


图片

小鹰财经社整理


这些产业或品牌往往直接或间接与当地地名挂钩,产业发展或者说商品流出的同时,带出的名气(流量价值)又直接反哺当地的整体产业。

小城市大产业是当前下沉市场发展中的新趋势,无论是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还是新中国的改革发展总结:小城市大产业,因地制宜,多点开花也都是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外循环阻力增长,原有的三驾马车受困的当下,相信“小城大产业”在内循环的大势之下会成为跑出的第四驾经济马车!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