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11时22分,文昌火箭发射中心。
一阵撼天动地般的巨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和核心舱一飞冲天,我国航天任务再次取得圆满成功。
文昌火箭发射中心,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基地,由于文昌纬度很低,借助当地较大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以及离心现象,在该发射场发射火箭,同型号火箭运载能力可增加10%。
此次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迈入空间站时代。
文昌,这座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城市,为中国航天事业搭建了坚实的舞台。
文昌之名,源于《辞源》“文昌”条目。文昌,星名,文昌为吉星,星宿之主文运者,修明文教之意。
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部,东、南、北三面临海,土地总面积2488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的7%。此外,在南海中,还有4600平方公里的责任海域,等于2个文昌陆地的面积。文昌本土常住人口约58万。另外,海外50多个国家与地区还有120万文昌人。也就是说,从人口数量上来说,文昌之外还有3个“文昌”,是著名的侨乡。文昌市人杰地灵,是“文”字当头的地方,汉武帝元封元年建制至今,文昌已有2114年的历史。“无文昌不成机关”。文昌在海南各地影响巨大,人们把文昌话,说成是海南普通话,有不少社交场合都是使用文昌话进行交谈,在海南各地的机关学校都有文昌人。明朝,出了与丘濬、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良吏邢宥。近现代,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上将陈策等将军,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宋氏家族。在绵延十里的建华山海岸线上,葱翠的椰林,组成一条一望无际的林带,可谓海岸线上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铜鼓岭高388米,绵亘20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在文昌境内,数十里路之外,都可看见铜鼓岭。铜鼓岭峰峦耸翠,奇石峥嵘,气势磅礴,有时看到的只是烟雾缭绕,像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使人看不到岭的真面目,见到的只是一派云海游离雾气氤氯的朦胧。站在岭顶俯视深谷,陡壁如削,万千怪石散落其中。山间虽无参天古木,却有绿树成林,奇花异草,四季芳香。云龙湾、后港湾、溪北书院、七星岭、斗柄塔、航天城……山花烂漫,流水叮咚,飞鸟鸣音,清风留韵,郁郁葱葱的植物,在大地上胡涂乱抹,描绘出一幅幅写意风景,把人也画入其中。良好的天人关系,为生命提供了依归与荫庇,文昌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恰是文昌人的赖以生存的谋生之道。
“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被誉为海南的四大名菜。而“文昌鸡”却是这四大佳肴中的“头盘菜”。文昌鸡之名,亦有典故。相传,明代一文昌人在朝为官,回京时带上文昌鸡请皇帝品尝,皇帝称赞曰∶“鸡出文化之乡,鸡也香甜,真乃文昌鸡也!”1959年至1960年间,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到文昌视察时,对这种具有南国风味的椰奶文昌鸡赞不绝口。文昌鸡之所以味美,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散养+笼养”养殖模式。
过去,文昌鸡的繁育只靠母鸡生蛋进行孵化,一户农家,最多的也只有五六只母鸡,每只母鸡也只带二三只小鸡,规模小,产量也不多。目前而言,文昌鸡散养,依旧是农户负责;笼养,就交给专业的养殖公司负责。文昌鸡生长缓慢,饲养期为170-180天,首先,养殖公司会把打完疫苗的鸡苗,交给农户去养,散养110天。然后,再把散养后的文昌鸡抓回公司育肥,上笼60天。在此期间,喂以饭、米糠、番薯、花生饼、椰子肉、益生菌等。要知道,在中国绝大多数鸡养殖场,上笼时间都不到30天。经过提纯选育、种鸡饲养、种苗供应、技术跟踪、肉鸡回收育肥等工序,文昌鸡肉质嫩滑,肉味馥香,皮薄骨酥,油而不腻。在养殖技术突破,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文昌市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专业分工,细化,将整个文昌鸡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整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农户的议价权。养殖厂商告诉我们:经过他们手的一些农户,多的能养3万只文昌鸡,少一点的,也能养1万多只。另外,文昌鸡养殖门槛很低,如果当地农户想养殖却没资金,养殖公司还可以提供金融服务,等农户家卖鸡赚了钱,再补回给公司。在文昌鸡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其产业下游也在做多元化的升级。
这几年,随着农贸市场逐渐向超市、生鲜电商转移,烹调方便、形式新颖的半成品速食,以及开袋即食的熟食产品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2016年,整个海南文昌鸡规模养殖户1871家,饲养量6500万只,出栏量达4780万只,主要销往广东,再辐射全国。文昌鸡产值已经达到了19亿元,占文昌市畜牧业产值60%,解决了2.6万人的就业问题。时至今日,文昌鸡已成为文昌的支柱产业之一,名气享誉全球,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菜肴,泰国前总理他信,还一度带20多只文昌鸡回国。华侨农场和潭牛镇,是文昌罗非鱼的主要养殖基地,两者之间,华侨农场规模更大,这里采取的依旧是“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公司从金融、育苗、饲料、捕捞、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要专心养鱼。村干部带着农户,承包了130亩的鱼塘,一年在鱼塘养两轮罗非鱼,一亩鱼塘两轮最多能生产2万斤,算下来,每年都能产出200万斤罗非鱼。一斤罗非鱼4块多钱,差不多有1块钱的利润。如此算下来,村干部带着大家年创收不下百万!养殖罗非鱼,促进了乡村振兴,更是带动了当地乡亲们的收入增长。除了一亩鱼塘1200元的租金之外,单个鱼塘的设备费用(供氧设备、投喂设备)一整套下来,差不多要1万块,整套设备建设好之后,光用电的电费,每个月也要2百块左右。再加上鱼塘建设初期的挖坑、电线、电路、电线杆、水泵,所以说,如果没有村干部的带头并引入技术,很难建设并经营好鱼塘。另外,在供养高峰时期,养殖农户要特别注意断电与流行性疾病,一旦断电,短短几个小时,数万斤的罗非鱼就有可能因为缺氧而死亡;如果鱼塘出现大面积的流行性疾病,对于当地农户来说也会损失惨重。当地村干部手机上,会装有报警设备,时刻监督鱼塘异常断电,或者罗非鱼流行病问题。综上而言,罗非鱼之所以能排除万难,成为文昌当地的一张名片,与村干部的决策和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2019年,文昌市罗非鱼养殖面积6.8万公顷,年产量15.76万吨,年产值超6亿元。此外,罗非鱼被海南当地的加工商直接制作成常温的鱼罐头、冷链的袋装食品,销往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加工罗非鱼带来的商业附加值,使得罗非鱼产业已经成为撑起文昌经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在第十五届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上,文昌获得“中国罗非鱼之乡”的称号。如果说文昌鸡和罗非鱼是文昌人人工培养的产业,那么文昌的椰子绝对是大自然馈赠给文昌人最宝贵的礼物。步入文昌东郊椰林的深处,会发现自己像一艘走动的方舟,在这绿色的椰海中游弋。微风吹来,椰林婆娑,椰风海韵,阵阵碧浪不断涌来。矮种椰子3年半就可结果,丰产期平均每株可产120-140个椰子;高种椰子则要7年多才能结果,产量每株只有60-80个。按5年正常结果来算,一亩地18株椰子,苗钱2000元,地租1000元,人工费500元,水肥500元。每株平均产果100个,每个卖5块钱,纯收入轻松上7000元。那些家里面椰子树多的,基本上不用干活,一棵椰子树,最少可以采摘五六十年。椰子水清甜可口,有清热解毒之药效。经实地统计估算,文昌每晚要喝掉4000多个椰子,海南一年要喝掉1亿多个。以椰肉为原料的椰子油,是文昌椰子产业下游的主要产品,其加工场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椰子刚结果,是满水的,够成熟了,才会响水,把刚结果的椰子放一个月左右,椰皮变成棕褐色了,才能用来生产椰子油。椰肉经过风干、粉碎、压榨,过滤、沉淀之后,就可以提取并且储存椰子油了。提取出来的椰子油,质嫩丝滑,椰香逼人,可以用来卸妆、当身体乳、炒菜。椰子油冒烟点(232度)比橄榄油、芝麻油、花生油冒烟点(160度)都要高,用椰子油炒的菜,不但更健康,而且味道更香!
目前,全市种植椰子树32万亩(640万株),椰果年产量约1.7亿个,从业人员达1.5万人,椰子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给文昌的产业再添了一笔。文昌是著名的侨乡,文昌人爱喝咖啡,这可能跟“番客”有关。
下南洋的先辈带回了喝咖啡的习惯,在文昌从几岁小孩到七八十岁老人都会喝咖啡。无论是在家里客厅的桌上,还是街上的茶店,总有咖啡香。文昌人喝咖啡有较长的历史,但种咖啡则只是近百年的事。福山咖啡、兴隆咖啡名扬四海,引得游人不辞路遥只为一品。殊不知,海南咖啡的起源、第一棵咖啡树的引种是在文昌。文昌人大都把喝咖啡叫做“吃茶”,因此,咖啡店也都普遍叫做“茶店”。人们都说,文昌的咖啡有“三香”。二是咖啡粉,那细碎的咖啡粉散发出的咖啡香飘荡了半条街,令那些"茶客"唾涎欲滴。三是喝咖啡时尝到香。当师傅将咖啡粉放在"咖啡漏"里用滚开水冲时,拿开水冲泡着咖啡粉,一种特有的诱人的咖啡香又从蒸汽中飘进空气中来。给人们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就在这时,你张嘴喝一口,那就满口皆香了。有数据表明,海南咖啡年产量200吨,但市面上假借海南咖啡之名,流通销量却达6000吨。
所以说,海南、文昌咖啡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开发。在政府的规划与支持下,文昌咖啡必将成为文昌又一明星产业。
文昌人不在乎出名不出名、渔利不渔利,如姜太公钓鱼一般,使这个地方的人文底蕴愈来愈深厚。高高的椰子树,蓬勃的乔木丛,文昌人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悠然自得,颐养天年。一壶老爸茶,是文昌人享受生活的证明,一杯咖啡,是文昌人生活格调的见证。对于文昌人来说,海南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星星都向这里照耀,所有的道路都从这里出发。所谓远近的概念,也是以这座岛屿来丈量。琼东北平坦的土地上,一汪汪明净的阳光,一个个隐藏在林木里的村庄,一进进幽静的老房子,一代代人生命的故事遗落其中,文昌人把它们捡拾起来,用温暖的情愫将其磋磨,以文字的方阵加以重构,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