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乡村游燃起一抹新希望!发表时间:2022-06-21 17:00 六月,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正值出游好时节。
2022年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7961.0万人次,同比下降10.7%,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同比下降12.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5.6%。从春节、清明、五一、再到端午假期,国内旅游行业复苏之路,终于从“频频遇冷”迎来“有序回暖”。
在国内旅游业这颗明珠长期蒙尘之时,“乡村游”成为了透出微光的一抹希望。疫情时代下,旅游已经被重新定义,人们更倾向于短周期、近距离、多频次、慢节奏的出游方式,“微”旅游成为了假日出游的主流,其中的乡村游,热度更是持续走高。
乡村游,为何持续升温呢? ![]() 诗与远方,就在乡村 在概念上,乡村游指的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游居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国内乡村旅游,始于1980年代,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蓬勃发展,如今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十年来的乡村旅游更是发展迅猛,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量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9年的32亿人次;2019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8000亿元的总收入,同比增长126%。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两年多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难免有所受挫,但2022年以来,乡村旅游较2019年同期已恢复92%,是复苏势头最为强劲的旅游品类之一。
当前,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令人望而却步。但正由于跨省旅游受限,被压制的旅游需求,进一步催热了近在家门的乡村游。
另外,疫情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健康的需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乡村生活景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乡村,回归乡村。在这个压抑的时代,能够在闲暇之余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乡野的静谧,释放长久宅家的焦灼情绪,即是乡村游受青睐的原因。途牛旅游网2021年度出游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成都、合肥等是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地。 ![]() 乡村旅游,治愈人心 再者,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成为了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窗口。社交媒体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博小红书大V推荐、朋友圈等成为了人们获取乡村旅游资讯的重要渠道,在这些平台信息的耳濡目染之下,人们更加按捺不住内心,动身亲自体验一番。乡村游打卡,妥妥已成为社交密码。
诗与远方,其实就在家门口,就在乡村。很多人觉得自己对于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已经了如指掌,但其实不然,是时候重新发现家门口的美景了。 ![]() 拔节生长的乡村旅游 不难发现,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一直都在,但持续升温的一个原因是,乡村旅游产品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鲜感和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分为:乡村体验类、生态类、文化类、户外活动类、健康养生类、红色类等。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升级和个性化需求增加,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不再局限于“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传统农家乐形式,而是逐渐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也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 ![]()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遗存、农产品等资源,在良好的开发和建设下,能满足各类不同的市场需求,创造出诱人的消费市场。每逢节假日都能吸引大批都市游客前来感受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
由江苏省常州市代管,人称“长三角后花园”的溧阳,近些年有一条名声火爆的“1号公路”。红黄蓝三色线条宛若彩虹,在柏油马路上逶迤绵延,两畔的风景徐徐撞进眼帘,路缓时,林间鸟语耳边啼鸣,峰回后,小城一隅尽收眼底。 ![]() 江苏溧阳1号公路 这条长达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连接了市内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23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
沿途许多乡镇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拿牛马塘村来说,早些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近年来依托“三塘拥田舍”的山居风貌和瓯江建筑文化、江南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风貌,加之探索红薯种植的历史文化,打造成相关产业链,如今已成为了当地的网红“地瓜村”,吸引了长三角一批批都市游客前往。沿途其他特色风格的乡村同样焕然一新,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茂盛生长。 ![]() 以“大鹅”为IP打造的溧阳姜下村 深度体验式乡村旅游的火热,也让乡村住宿需求不断上涨。相比于高星酒店和经济性连锁酒店,特色的乡村民宿成为了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用户的选择。
乡村民宿通常是将乡村闲置小院进行修缮改造,围绕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节日节庆等内容,将民宿业与旅游景区、山水风情、节会经济等相关产品深度融合,形成“民宿+”乡村旅游模式。
在城市近郊和乡村,村民们将自家的空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客房,许多村落、民宅摇身变成了旅游设施和景观,如此一来,乡村环境更漂亮舒适,还能让游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另一方面,一些民宿旅游企业的进驻,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带来更高端的精品乡村民宿体验,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 越来越精致的乡村民宿 去哪儿大数据显示,相比去年的小长假,今年假期,铁路省内出行旅客占比高,全国酒店同城订单占比也逐渐提高,“非必要不出行”的游客在家门口“野”了起来。
途家民宿发布的出游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乡村民宿的订单量占比达到51%,较去年占比提升20%,这是五一乡村民宿订单量首次超过城市民宿;端午假期,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趋稳,北京、上海民宿市场加速回暖,广东省民宿市场更是超过去年端午同期,民宿预订量同比增一倍。价格方面,平台民宿每间夜均价超过1000元的民宿订单占比就超过了一半,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
虽然乡村民宿热度高涨,价格不低,但这也阻挡不了一部分游客的需求,特别是都市家庭群体。平时工作忙碌,压力大,缺乏时间陪伴家人孩子,于是趁着小长假就出门来场乡村游,因此这部分人群对于住宿价格涨价大多表示可以理解,毕竟和家人一起的快乐时光更加难得。
如今,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期待已不再停留于自然风光层面,高品质民宿、民俗风情、古村落遗迹、乡村美食、土特产和文化产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吸引因素。乡村旅游,在众多推力之下,逐渐加档提升。 ![]() 从“美丽”向“共富”的嬗变 乡村旅游市场的日渐升温,规模持续扩大,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持续深化与推进。近年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的公告》,199个村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镇(乡)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中强调了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要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遴选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促进农文旅融合。支持培育具有农耕特质的乡村文化产品,大力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休闲体验产品。 ![]() 美丽的清远称架乡 政策红利和复苏机遇双重加持,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催化剂。
首先,乡村旅游最直观的意义就是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以雅安市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为例,近年来大量游客的到来,让骑龙村乃至整个名山都品尝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甜蜜果实。今年4月出炉的《雅安市名山区旅游促民增收调查报告》显示,名山区经营性农户旅游收入总计达到了4.53亿元,全区农村群众人均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达到4059.82元。
其次,乡村旅游吸引了人才和资金的流入,激活了乡村闲置产业。
复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越来越注重和各类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譬如“乡村旅游+赏花”“乡村旅游+露营”“乡村旅游+农耕研学”等,这些模式的兴起,势必会吸引人才和资金的流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不少原本在大城市打工的人,看准了家乡乡村发展机遇,回乡开办民宿、餐馆等。 ![]() 乡村旅游为古村落注入新活力 再者,乡村旅游促进了对综合环境的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成为越来越多乡村发展旅游的底气。要想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适度合理有序开发建设,防止盲目扩张和游客超限。在潜移默化之下,村民们会更加注重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农业基础、景观风貌、卫生条件和良好秩序等要素,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助攻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不断适应当下社会发展,拓展目标市场、丰富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2022年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挑战重重,不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市场已出现了诸多新趋势、新潮流,旅游比以往更加融入城乡、融入生活。本地游、周边游、自驾游、微度假等成为新常态,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有利发展契机。
在挑战中看到机遇、抓住机会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乡村旅游方面,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努力做到文旅融合,以文化赋予灵魂,深入挖掘和包装当地地域风情及民俗文化,让游客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亦记得住乡愁,有温度才有热度。
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起去乡村的山野自然间感受向往的生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