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福冲击上市,揭开餐饮业的“小城之春”

发表时间:2022-06-21 11:44

图片


2022年2月22日晚间,杨国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麻辣烫大多是路边摊或是小馆子,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品类竟然能孕育出冲击上市的大型连锁企业。两家发迹于东北哈尔滨宾县的品牌改变了这一切,它们就是杨国福和张亮。


图片

杨国福麻辣烫门店


迄今为止,这两个品牌的门店总数加起来超过上万家,超过了全球快餐连锁巨头肯德基,甚至单单杨国福一家的门店数就多过了麦当劳。或许,我们此前都低估了麻辣烫的市场规模。

那么,麻辣烫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呢?


被低估的麻辣烫市场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我国餐饮收入规模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46721亿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对餐饮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之下,收入规模缩水至39527亿元,同比下降15.4%。然而2021年又再次回升至46895亿元,同比增长18.6%,迅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由此可见,我国餐饮市场需求旺盛,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麻辣烫在庞大的餐饮市场中表现如何?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杨国福公布的招股书上,看看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招股书数据显示,麻辣烫作为中式快餐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已超千亿。早在2016年麻辣烫市场规模就已有968亿元,2020年疫情下仍达1142亿,2021年预估值为1337亿元,预计至2025年规模有望冲击2000亿。


图片

▲麻辣烫市场规模 来源:杨国福招股书


要知道,作为火锅第一大细分品类的川渝火锅,2021年的市场规模为2538亿元,也就是说,麻辣烫的规模已超过川渝火锅的一半还要多。此外,2016-2020年麻辣烫外卖市场规模从55亿增长至348亿,麻辣烫外卖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将推动行业持续增长。

图片

近十来年,我国麻辣烫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暴增,

发展态势旺盛。

数据来源:企查查


在全国上万家麻辣烫企业中,杨国福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老大,不仅在门店数量上稳坐麻辣烫赛道第一把交椅,还切切实实地把钱赚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其招股书中披露,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麻辣烫营收分别达到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如果按照其公布的自营餐厅客单价29.3元换算,中国人每年能吃掉4000万碗杨国福。稳定的营收为杨国福创造出高额的利润,近三年,杨国福的年净利润都超过1.5亿,即使是疫情严重的 2020年也仍在盈利,净利润达到1.69亿元。2021年仅前三季度,杨国福就净赚了2.02亿,再创新高。


图片

杨国福90.9%的收入,来源于向加盟店卖原材料


相比海底捞宣布关停300家,疫情期间杨国福海内外加盟餐厅数量不减反增,光是2021年前9个月,就增长了530家,几乎平均每天新开两家店。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杨国福门店总数已经高达5783家。


杨国福认为,他逆袭的关键在于,麻辣烫与火锅有所不同,麻辣烫是一两人食用的快餐,还有很多外卖订单,就餐方式相对灵活,受防疫管控的影响会比海底捞小很多。招股书中还透露,为了留住加盟商,杨国福在疫情期间将加盟费和系统维护费进行了下调。


现在,5783家杨国福门店遍布全国,其中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表现尤为惊艳。


麻辣烫的主战场


本就是从县城地摊起家的杨国福,至今布局的重心仍在往低线城市倾斜,要说哪里才是麻辣烫未来发展的主战场,那毫无疑问是二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

从杨国福近两年门店的城市线级分布来看,其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不断增多,占比持续加重。2019年,二三线城市门店数量占比达总数的87.5%,这个数字在2021年前三季度已增长到89.4%。


再分析它各个城市的开店布局,对比2020年和2021年同期,一线城市增加了7家门店,二线城市增加了193家门店,三线及以下城市增加了325家门店,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增开店数是一线的46倍多。毋庸置疑,下沉市场已成为杨国福持续扩张的主阵地。


图片

数据来源:杨国福招股书


同时,相对于一线城市销售额的增长乏力,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销售额占比逐年提高,达到了82.6%。


图片

数据来源:杨国福招股书


也就是说,杨国福89.4%的门店贡献了82.6%的营业收入,而这些门店和收入都来自于二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


据招股书披露,杨国福计划在2022年至2024年每年开设不少于1000家的加盟餐厅。如果顺利,两年后杨国福麻辣烫可能成长为一家拥有近9000家门店的巨型企业。根据现有门店分布情况预测,未来的新开门店,预计有90%都会在下沉市场,届时,下沉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火热。


藏在低线城市的驱动力


麻辣烫能在小城爆发出如此一片繁荣景象,与近些年人们口味喜好的变化、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升级不无关系。


从国民饮食喜好来看,“辣”味儿越来越受人们欢迎。2010年对中国人的饮食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川菜位居受欢迎榜之首,各种口味中,喜欢“辣”的人最多,占40.5%。《2018全国调味品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辣味调味品占所有调味品30.88%。起源于四川乐山的麻辣烫,顺利地搭上了口味变化的东风。


从饮食习惯差异来看:一线城市节奏快,日常饮食以外卖居多,口味种类繁多,麻辣烫并不一定能从中脱颖而出;而小城人民在家做饭较多,吃多了家常菜,出门饮食消费会更倾向于重口味的,麻辣烫便成了小城人民清淡家常口味以外的良好补充。


图片

“万物皆可烫”的麻辣烫,让人过足嘴瘾。


当然,麻辣烫爆发“小城之春”,而不是“都市之春”的原因不止于此,更关键还在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升级。


首先,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基数大。根据长尾理论,最赚钱的并不是服务那些身处头部地位的“高净值”消费者,而是那些占人口总规模比例极大的、相对普通的、收入水平一般的、能够带来巨大流量的人群。餐饮做的是“人”的生意,哪里人多,哪里就是主战场。在我国,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的人口占有绝对比例,具有天然的优势。


其次,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正在消费升级。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数据显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餐饮消费需求得到有力提升。相比2019年,2020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人均消费有所下降,二线城市大致持平,三四线及五线城市人均消费均有增长,人均年消费涨幅均高于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平均线上餐饮消费额为48.5元,同期增长2.4%,消费额已趋近新一线城市。


图片

数据来源:美团《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


人群基数大,人均消费力不断提高的下沉市场,势必成为麻辣烫乃至整个餐饮业的沃土。


餐饮业爆发“小城之春”


蜜雪冰城、老乡鸡、茶颜悦色等品牌从二三线城市发家,逐步从区域市场迈向全国的反向进攻模式走通,证明了“英雄不问出处,建功无谓战场”。


其实,在每个区域市场里,都藏着一个“喜茶”。2021年12月24日,“第三届中国餐饮红鹰奖”重磅揭晓《2021中国餐饮品牌力百强》和《2021中国餐饮区域标杆品牌》。大家往往只关注几个头部品牌,往往忽略了这些较为低调的区域“隐形冠军”,它们主要在区域市场做经营,闷声发大财的居多。


这些在“县城”闷声发财的区域餐饮“品类霸主”:有的年入数十亿,有的开店上千家。


图片

全国门店数超5800家的张亮麻辣烫


尤其是经历疫情后,二三四五线城市比一线城市受到的影响更低,也让区域品牌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持续爆发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力。创立于浙江台州的古茗奶茶,截至2021年,古茗开出了6000多家门店,覆盖18个省、140个城市,2021年销售收入一年狂揽48亿。发源于安徽的甜啦啦,深耕下沉市场近8年,80%的门店集中在县城,如今门店数已突破5000家。


既有自下而上的反攻,那必有自上而下的下沉,已有不少活跃在一线城市的餐饮品牌感受到了“小城之春”的召唤,迅速下沉,在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在一线城市创造品牌势能,在三四线城市创造规模与利润。以百胜中国为例,2022财年目标计划净新增约1000至1200家门店,并持续追踪700多个适宜开店的“空白”城市,将“小镇模式”进行到底。


分布着2800多个县(市、区)、3万多个乡镇的纵深市场,势必成为餐饮业内循环广阔腹地。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片